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不适合浏览此网站请您更换高版本浏览器,点此链接下载
陈劲松与观点面对面:地产漫谈 发布时间:2021-07-28


世联行坚信,所谓的机遇,实则是规律所带来的。

编者按:一个博鳌,一个行业。

走过逾二十载光阴,博鳌房地产论坛影响并记录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来到2021年,在疫情、十四五、三道红线、双集中等新常态下,中国地产亦面临着最深层次变化。从行业规则、企业模式到市场迭代,都与过往二十年大有不同。

作为有着数十年市场化发展深厚积淀的重要产业,在大时代浪潮席卷而来之际,中国地产企业和行业精英们如何调整与应对?

值此2021博鳌房地产论坛即将召开的时节,观点地产新媒体一如往昔,遍寻中国地产商业领袖及新生代地产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与广阔视野。

观点地产网 二次创业的陈劲松,心态依旧很年轻。

他是个足球迷,尤其是梅西球迷。北京时间周日上午的美洲杯决赛,迪马利亚单刀挑射攻破巴西的球门,换来阿根廷时隔28年久违的国际大赛冠军奖杯。

陈劲松眼里,却只有从德国世界杯首秀到如今包揽美洲杯金球奖、金靴奖并圆梦的“梅老板”:“太励志了。”

周一凌晨则迎来欧洲杯决赛,这真是种幸福的负担。他决定打破作息规律,3点半起床收看赛事,“居然自己就醒了。比赛不看还是可惜,蛮精彩的。”

最终,主场作战的英格兰在点球大战中以2-3憾负意大利。他余兴未尽,还在朋友圈参与了索斯盖特安排19岁小将萨卡主罚第5球的话题讨论。

他说,这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热爱才会干这事。王石曾给他推荐一本书,介绍了数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最后两种分别是有自己的爱好,以及始终对生活保持爱心。

短暂休整后,当天他从珠海横琴赶回深圳罗湖商务中心,和我们会面。横琴新区是世联行拟迁的新注册地,迁址被解释为珠海与深圳双总部发展需要。近一年以来,陈劲松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都在珠海度过。

“这些(采访)问题我还是做了准备的。”他在提纲上密密麻麻做满了标注,开始与我们聊起房地产政策和市场。

“10年前我说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现在到40年了,于是就得更加严厉。”

作为学者型企业家,多年以来陈劲松一直向市场传递自己的理性分析和辛辣点评,试图激发房地产行业的严肃思考。

这一次他分享了对“十四五规划”学习的心得体会,认为政策管控已令房地产开发转向长周期模式,REITs和共有产权成为转型的工具,用地指标应跨省调剂等。

这些心得,后来被他归纳为2035年中国不动产行业的“十大预判”。

而世联行坚信,所谓的机遇,实则是规律所带来的。


结构性

大约从十多年前开始,陈劲松就认为发展规律会变,此后他频繁引用“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

他当时认为,从1979年到2009年,前三十年的大道理都应该变了,而在新的三十年间,头十年国内主要依靠土地财政的旧模式应对新危机。

“新的模式,我预计在2019年到2029年将全部诞生。”至于如何研判未来的规则,他援引了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经常说的那句: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

十九大报告提出“房住不炒”定位,令陈劲松感到房地产提前步入了新时代。他对报告进行深入研读后,意识到住房基本制度开始完全不同,“增长速度已经不再是主要发展目标”。

时至如今,三道红线、五档贷款管理、集中供地等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令房地产行业面临剧变。在陈劲松看来,这种剧变背后有着必然性。

“道更”的客观因素包括,中国从全面城市化进入到新阶段,包括重点城市群化、全面城市化总量已经完成。

“总量的城市化基本是适配的,现在只不过是结构性问题,房地产要调结构。”

结构性问题的外在表现,包括主要城市面临用地指标困境,全国土地拍卖格局也从过往大约500个城市收缩至50个,进一步导致部分城市过热。三道红线,土地两集中政策,便由此诞生。

陈劲松提高分贝,重申调结构是必须的,而且很早就应该落实。而现阶段应该做的事,是改变原先省内调节用地指标的做法,实行省际调节。

这也是他所总结的“十大趋势”中,涉及土地的重要预测。由于省内经济不平衡使得建设用地在省内调节已产生作用,但省际不同的经济结构又弱化了这种作用。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用地指标的跨省调剂是必要的,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避免浪费。

实际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于2019年亦曾指,过去土地供应东西南北中是逆向供应的,越是中小城市土地供应越宽松。要降房价、控制房价,就要在高房价的地区增加城市土地的供应。

黄奇帆当时预计,今后十几年国家会在城市土地价位上会根据“产业跟着规划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原则来供应土地。在这过程中,土地并非一步到位,但可以预支一部分土地,采取“爬行钉住”的做法。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都出来了,干嘛还在省内调节呢?”陈劲松觉得,十四五规划已经指明方向,要重点发展城市群,这是房地产的归途。“重点城市群就那些,而且也是这些地方的房价涨。我们的分配机制未来就要按市场来进行。”

他转而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调节用地指标,将指标倾斜深圳等供应稀缺城市,通过大系统合理解决房价问题,这必须由中央出面统筹协调。

其次是为解决住房问题实行市场、计划双轨制时,陈劲松同样认为,要贯彻十四五的共有产权、强保障、有利租赁等理念,也需要因地制宜地调节建设指标。

“共有产权,它肯定是在主要城市群,年轻人多的地方,而不是全国统一铺开。”

他对此总结,十四五规划就是指明城市群、主要城市、房价上涨城市、人口流入城市,“我们必须那样干”。

“城市群”概念4年前被十九大提及时,陈劲松已敏锐地意识到城市群协调战略的大势已定,但他发现政策一直“憋着”,大湾区内部还没有做到“统一协调”。协调就是产业转移、人口转移等,在大城市间、城市群内更自由、更有效的流动。

故而他提出另一种预测:城市群内置业将取消限制。具体而言,城市群内各城市互认社保、医保、购房资格,取消行政区域性限制。

“惠州把指标卖给深圳,在深圳工作的人去惠州居住依然能享受保障,这就是城市群。”

房住

我们的话题开始转向“房住不炒”,近5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有4年提及“房住不炒”,这展示出政策的连贯性和中央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陈劲松笑着说,事实上,调控房价的效果已经很显著,“如果不这么调,深圳(房价)早就超香港了”。尤其是过去一两年,调控政策之严厉前所未有,抓的都是命门:断流通,控制金融,压制卖方。

他给“房住不炒”的建议,除了用地指标调剂及城市群协调,还包括提高“炒房”成本,以及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等。

尽管坚持认为由于门槛高、流通性低、贷款压力等客观条件存在,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国内楼市并不存在“短炒”行为,但陈劲松承认,持有房产成本过低导致了中期的投机。比如深圳,第三方数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全市房价涨幅达3.7倍。

“房地产税推出尚有难度,容易打错人,落地成本也特别高。”考虑到房地产税在全国范围内遏制住宅价格的作用可能有限,他认为可以学习加拿大、澳洲等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广征收房屋空置税。

外界对空置税的讨论并非首次。

过去数年很多地区变成“睡城”,有数据称,国内的住房空置率或达到20%。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指,房地产税应分类进行,率先出台能够精准遏制投机的消费税、流转税、空置税。黄奇帆也曾表示,如果空置税的税率能达到3%,就可以彻底杜绝炒房。

陈劲松认为,空置税不应限制在住宅,无论什么类型的房子,工业、商办用途还是第几套住宅,超出一定时间的“空置”就要缴税。“房子是为了住的就行,反正不能坐等升值。”

部分工业区及非核心地段的其它项目,同样存在空置、浪费及人气不足等问题。这反映了城市空间包容性与规划滞后的矛盾,严厉管制和没有人气的矛盾,以及职住不平衡的矛盾。他认为,城市的“病症”与规划较为刚性有关,应适度放开城市用地性质的“兼容度”。

“工业、商业用地的性质需要高度包容性,只要不是纯住宅,我们都应该包容。”他描绘着包容性的场景:“人家项目上面是研发,中间有组装间,下面开商场、展厅,旁边再卖咖啡,这个城市不就活跃了吗?”

另一种建议则针对医疗、教育等准公共产品。以名校为例,陈劲松分析,名校的本质即师资力量强大,只要实行名师、名校长轮换制度,资源一旦开始流转,“学区房”概念便随之作古。

他预判,公立学校的名校概念,将通过充分供应、均等分配两种路径弱化,其中教师的跨校“定期流动制”将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选项之一。实际上,现阶段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已计划或启动试点中小学教师轮岗制,未来有望继续扩大范围。

而视角切换至开发商,土地两集中政策将供应纳入全国管控范围,它们过往无序拿地的行为也将被限制。在控制供应的同时,土地出让条件要求竞配建自持面积,导致开发商自持物业的比例快速上升。

“自持物业”被陈劲松视作标志性的变化,它的出现反过来要求房地产从短周期转向长周期。这同样也符合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发展方向,更何况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对保障性住房及长租公寓着墨了较多。

多主体供应不止于土地招拍挂,其它还包括国务院就集体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深圳等城市也计划允许商业用地改住宅。

但这衍生了新的问题,长时间自持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原先企业对租赁业务重视度不高,租赁价格不高,利润无法覆盖融资成本。陈劲松直言,到现在大家都算不过账,还在找出路,发展租赁业务动力不大也主要源于此。

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租赁住房行业需要实现闭环。包括允许集体土地发行REITs,商改住部分经核定后转变为共有产权房,以由国家持有部分股权形式代替地价补交。共有产权房若要流通,则需建立“封闭的市场”,与商品房市场严格区分。

“未来某个时期什么方式能给这个行业提供帮助?我觉得就是这几个,租赁资本化打开,REITs打开。”


规律

陈劲松对行业的研判是不间断性的,他希望房地产各相关方都传递理性思辨的声音,“需要有人说,我们要不断地讲”。

中国房地产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正因如此,探索、试错是必然的过程。陈劲松偏好读人文、国外规律性的书,知世界、宏观及未来,对比不同的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让他有很多反思和判断。

比如参考日本、韩国及美国的经验,让他感到中国未来城镇化并非三四线的城镇化,而是大都市圈化;香港“公屋富户”政策,为内地区分保障房与商品房提供借鉴;日本实行七十年教师轮岗制,则是“教育平权”的典型案例。

在他看来,所谓“竞争力”即跟上时代的要求,而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我建议大家,第一是要学十四五规划,第二要看《新闻联播》。”

他将开发商感到的焦虑分两种,前者是发展的焦虑,出路是学习十四五规划,原先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需要重新定位。这是时代风格的转变,房地产开发行业将从“强复制、高周转”转向“重资产、长周期”,REITs这将是模式转换的支撑工具。

后者则是债务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债务杠杆较高的企业群体。他告诫,行业原先赚的是人口红利、城市化红利,以及快速复制周转的钱,并不是全靠本事。如今大家需及时止损,心态要调整过来。

随着国内的城市化进入城市群阶段,陈劲松认为,发展机会并不亚于以前。只要深耕,趟出新时期的任何一条路,企业便会再迎来快速发展。

世联行过去的发展未尝不是在趟一条路,中间亦经历不少探索。

“我们一直在一手楼(代理)前线,最先感知到市场的变化。”陈劲松回忆,所以世联行较早地在探讨资产运营层面的做法,诸如长租公寓、办公空间及金融等都有涉足,他形容为“中国式转型”。

转型之初的设想、构建都是极美好的,世联行此后代理业务规模受到挑战,新业务迟迟未形成增长点。陈劲松回望过去,得出的结论是:探索早了,胆子大了。

以红璞公寓为例,世联行并未预见到需重整很多楼宇,后者需要支付巨大成本;以及未预测到会计制度改变,导致上市公司层面出现亏损。

去年4月,世联行曾就2017-2019年资产运营服务业务的营收为正、毛利为负一事回应深交所。其中提及,租赁成本按会计准则规定的直线法核算入账,租赁期的前半部分分摊入账的租赁成本比合同实际支付租金高,导致项目运营前期账面租赁成本较高。

去年7月,世联行引入大横琴集团,主动向“大交易+大资管”业务聚焦。陈劲松说,过去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促使世联回归初心,重新回到轻资产服务:“我们本来就是一个轻资产公司。”

付出代价并非没有收获,世联行至少取得了两方面经验,这多少令陈劲松感到欣慰。

其一是长租公寓系统运营的经验,只要公寓一上规模,消防、装修等问题必然层出不迭,过往积累的经验便能派上用场。他很快补充:“我们做轻资产运营就是不断完善系统,不断积累经验,希望为将来大规模的出租服务。”

其二则是大资管的运营经验。“资产”即未来不断产生效益的投入,广义来说,城市广场、场馆展厅、公共设施等等都可以产生有形或无形的效益。这同样贴合世联行所提的“初心”:挖掘资产的价值,降低运营的成本。

陈劲松介绍,世联行在深圳有管理罗湖区桂园街道办项目,该项目最早于2018年签约,由世联行及红璞公寓负责项目改造、运营工作。除此以外,今年大资管业务也逐渐扩大至济南高新区等地。他相信,明年公司在这方面将有很好的案例诞生。

“关键不能太急。”他追求的是循序渐进的发展:“就怕步子迈得太快,一下陷入到里面。就像罗湖市民服务中心,我们试试怎么运营,这样的代价就很小。”

或许数年的转型一度令陈劲松感到困惑,但这并没有使他停在当下,反而让他更相信资管时代的到来会愈来愈快。对于世联行,他希望坚定地摸清方向后就要有耐心,所谓的机遇,是规律所带来的。

再提及目标时,他已显得淡然而轻松:“我们不想后发先至,也没那本事。我们慢慢来,就解决痛点。”有时候,慢一点反而会比较快。

以下是观点地产新媒体对世联行联席董事长陈劲松的部分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三道红线、土地两集中等政策深刻影响行业,对于行业的变化有什么感想?未来房地产应该怎么发展?

陈劲松:这是必然发生的,中国房地产发生必要性的转移。10年前我说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我们都远远过了30年,现在到40年了,本来已经更都没更,现在就得更加严厉。

道更几个必然转变的客观因素,包括中国从全面城市化开始进入到新阶段,重点的城市群化,全面城市化的总量已经完成。现在只不过是结构问题,房地产要调结构。

比如说用地指标还按照每个省报的原则来放,人口增长快的省怎么办,人口净流入多的地区怎么办?所以现在是结构性问题。建议人口增长不高的地区就别放那么多用地指标了,把用地指标给人口多的。

另外一个就是土地政策,原先是全中国大概接近500个城市土地都卖得好,现在基本上收缩到50个城市,这些城市也是房价、地价比较贵的地方,怎么办?那就三道红线、土地两集中。

土地两集中是一种暂时的办法,但深刻影响着这个行业了,企业就必须得转变。我们发现土地两集最关键是自持物业快速提升,而且提升比例大,这是前所未有的,就客观要求整个房地产从短周期变成长周期。

观点地产新媒体:长周期对资金和运营的要求更高。

陈劲松:这是巨大的压力。长周期自持,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卖和租的问题。原先所有的企业对租不重视,而且也算不过账。今年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办法鼓励租赁,到现在大家都算不过帐,还在找出路。整个房地产都得面对这些情况,它是必然发生的,那企业怎么办?我的感觉就是好好学习十四五规划。

房地产既然变成长周期,那你就应该关心长周期的事,政府明明白白告诉你的就是十四五规划,在哪里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都说得挺清楚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十四五规划具体将会带来哪些变化?

陈劲松:十四五规划关键词之一,多主体供应。除了招拍挂,还有一些以前的自持物业可以改造。可是我们总是忽略这件事,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的路径,大家就觉得麻烦。

比如政策说得清清楚楚,以保障性和共有产权住宅解决城市新青年的居住问题。我们的新青年买房压力太大了,强调保障房和共有产权房,解决新青年、新市民的居住问题,难道不应该天天追着这个探讨吗?比如拍了一块自持地,能不能跟政府商量,改成共有产权房?现在REITs已经放开到国有资产的保障用房,能不能把自持物业变成REITs?

我觉得这些都是必要做的,一定要重视十四五规划。租赁这一块,其实是整个行业需要闭环。每一步都要政府综合来解决,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提出来的探索年,我认为未来三五年之内应该把这些东西都理顺,这样房地产依然是一个非常巨量的跟以前不一样的行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发展城市群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事项?

陈劲松:十四五规划已经告诉我们,重点发展城市群,而不是全国统一发展。重点城市群不就是几个吗?而且房价涨也就这些地方涨。有些房价继续涨的城市,别调配用地了,有些用地不匹配的,这时候就需要调配了。谁能调配?只有国家。

我觉得共有产权、强保障、有利租赁,肯定都是集中在主要城市群,年轻人多的地方,而不是全国统一铺开。贯彻十四五规划要因地制宜,而我们的分配机制是按照省域、按照城市,而没有按照真实需要。

城市群怎么理解?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城市群,惠州、东莞跟深圳这么近,就可以承接深圳的保障房。

同时在深圳工作的人去到周边城市依然能享受保障,社保互认,这样才能算城市群。香港的房子有一半是保障房,只不过要排期。

观点地产新媒体:热点城市房价依然维持高位,除了多主体供应,还有哪些举措可以控房价?

陈劲松:我们的调控政策从来没有这么严厉过,抓的是命门。比如说断流通,流通都断了,哪还有炒房这事呢?不让你买,还不让你卖,然后门槛也提高,买房按揭门槛越来越高。然后就是控制金融,压卖方。

跟全球其他地方比较起来,我们不叫炒楼。我们的最大的问题是持有房子没成本,放着等升值,中期比如说拿深圳房持有5年翻一倍、两倍。

而房产税推出太难了,容易打错人,落地成本特别高,比如甄别一套二套成本就很高。我认为要学学温哥华、澳洲收空置税,空置税更科学、合理。只要保证房子是为了住的就行,反正不能坐等升值。这种做法加拿大做得很成熟,要打七寸。

第二个就是均服务,我觉得目前还没调到位。就是学日本,老师在一个学校工作几年之后就要调学校,不能老在一个学校。就把学校、学区均等化,这样有利于公平。这样一打乱,就没有学区房的概念了。

公共服务要均等,公共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医院和学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教育的需求与不均等公共资源之间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要解决主要矛盾。

观点地产新媒体:国家最近对住房问题也提了很多的解决思路,比如集体用地入市、执行商改住等等,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是什么?

陈劲松:就是算不过账,经济主体没有动力,比如集体用地投资商没动力;白领也没啥动力,长期生活而没有配套、交通远怎么办?必须突破动力问题,其实就是两个,要能算得过帐,集体土地REITs必须开放,发REITs可能就算得过帐了。

另外一个就是商改住,卖共有产权房。商改住改租,企业已经交了商业地价很多年,利息加起来已经很高了,改造也需花费很多成本。而如果通过国家拥有一部分产权替代补交地价,剩下的就是共有产权,这样企业就有动力了。所以关键是核定变成共有产权,国家持有一部分。

共有产权房如果再想卖,就建立第二市场,但只能卖给合资格的人。香港这一块的政策可以借鉴,如果你有了微利房,想买商品房就必须把微利房卖给政府,政府再给排队的人。

观点地产新媒体: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在许多非核心空置率比较高,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盘活起来也是类似思路?

陈劲松: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的性质,需要高度的包容性,我们判断它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只要不是纯住宅,我们都应该包容,人家项目上面是研发,中间有一个组装,下面开商场、展厅,旁边再卖咖啡,这个城市不就活跃了吗?

这个就是多元使用性质,只不过不允许纯住宅。各个地区都有文化创意产业园,一般都加班到后半夜,不能住人怎么办?这就是城市空间的包容性的矛盾和规划滞后的矛盾,我觉得这必须得改。

我们要让年轻人创业成本越低越好,创意就是大家聚集,一起碰撞出来的,这是活力的根本。我们现在的工业园和很多非核心地段空置率那么高,就是没活力,开什么都开不出来。

现在看不止是三四线城市人气不足的问题,可能一线城市的新区也存在人气不足。所以就有两个矛盾,第一是城市空间包容性与规划严重滞后;第二是严厉管制和没有人气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是职住不平衡,带来城市交通的拥堵。

观点地产新媒体:买房资格越来越严格要求,但是对人才准入放得越来越宽,而且还实行补贴,这种现象如何看待?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陈劲松:关于人才房,很多问题需要厘清,比如补贴到单位是否公平,人才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人才分配到单位或个人以后再转租怎么办?

人才将人才房转租,在香港称作公屋富户,是不允许的,这样的话人才房需要腾出来调配给下一拨人。

观点地产新媒体:世联行近年来出现波动,您有哪些总结与感想?

陈劲松:我们一直在一手楼前线,对于一手楼的感知比较敏感。比如说这些年开发商楼盘在各地不断复制,那么策划本身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所以就比较早地探讨世联行在新的形势下关于资产运营方面的做法。

比如说公寓、办公空间包括金融这方面的探索,我认为我们探索早了,这是第一,第二,胆子大了。

我们探讨这些,认为付出代价是值得的,原因是重新回到初心,回到轻资产。而且取得了两个方面的经验,一个是公寓运营的系统运营经验,这个是我们以前卖楼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的经验。其实只要一上量,这些事情必然发生,怎么办?我们的这些经验就能用得上,做轻资产运营就是不断积累系统、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积累痛点解决方案,希望为将来大规模的出租服务。

第二个是大资管,我们认为未来产生效益的投入就是资产。广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广场、场馆展厅、公共设施等,都是产生有形或无形效益的。原先城市管理这些没当资产,而是当成本管,符合政府的规定就行。实际上这是一个资产,给城市增加有形或无形收益的。

类似这些东西不是纯物管概念,是一个资管概念。世联行大交易的初心是,挖掘物业价值,节约交易成本,实际上资管同理。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观点地产新媒体:资管会是世联行新的竞争力吗?

陈劲松:所谓竞争力就是跟上时代的要求,而时代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我们能从蛛丝马迹上看到。

我们还是要服务到让产业有活力,资产能够发挥效力。资管这个时代到来的日子会愈来愈快。

我们也是慢慢来,不着急,坚定地摸清方向之后就要有耐心。所谓的机遇是规律带给我们的机遇,而不是机会来了。抓机会世联行是犯过错误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城市资管目前从业者众,比如传统四大行其实在退出,部分出售给万物梁行,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陈劲松:五大行随外资进,他们总部不在中国,因此对市场的服务不如国内部分物管公司,不够接地气,所以五大行基本走高端路线。他们现在退出,我觉得也有道理,因为现在卖出的价格也不错。

竞争极为激烈在哪里?最主要是简单的竞争特别激烈,狭义范围的资管竞争激烈。在数字化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要重构,资管也是这样,关键是看我们能力。所以说我们争取做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以挖掘资产价值为主。

我们回头看国际成熟的物业管理公司,最终分化成高端、中端、低端。低端就是社区化的,收的物业费很低;第二是专业化的,比如设施设备、安保清洁等等;再细分就是服务式公寓、写字楼、商业。这些国外都经历过了,现在真正有名气的物业公司就几家,高端的是五大行,然后是一些本地的、商业类的、酒店类的企业,这部分会多一些。

只能分工才能带来真正的专业服务,当然也可以内部细分。物业管理是一个Forever,远远没完,它不断地演化。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开发商普遍有焦虑感,比较着急,您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陈劲松:我觉得着急分两种,一种是发展的焦虑,一种是债务的焦虑。发展的焦虑就要学习十四五规划,不要按照原来的思路赚快钱,慢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

债务这个问题,早发现比晚发现强,什么叫早发现?就是早点跟人家合作。

要厘清债务就要认账,心态要调整过来。我建议大家,第一是十四五规划天天要学,第二是要看《新闻联播》。

观点地产网 2021-07-26  撰文:钟凯 

联系我们
 
投诉建议
黑名单查询
查询
X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公司概况
发展历程
高管团队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信息公开
招标采购
世联服务
大交易
大资管
服务案例库
行业洞见
世联研究
世联声音
世联刊物
kb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世联动态
媒体报道
播客库
投资者关系
披露信息
公司治理
定期报告
来访登记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管治
加入世联
校园招聘
社会招聘
培训发展
文化印象
世联行 002285 境内首家登陆A股的房地产综合服务提供商   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