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朋友转来的一篇文章——“全国近5亿人被迫回家发展,城市已经架空底层人,回家比城市更难”,也就是说“逆城市化“似乎是目前“底层人”的无奈选择,而且高达5亿。直觉告诉我,好像不大对劲,不符合常识。果然,文章既没说“5亿”数字的来源,所配的“回乡大军”图片居然没有戴口罩的!由于“防疫要求”,深圳等部分城市核酸每天必检,相信城市常住人口数会非常准确,人口减少应该是事实,但“疫情人口”毕竟是短期的。
“人口流动“倒是个好问题、真问题,有必要搞清楚这篇文章标题中的为什么“回家比城市更难”。
其实自上世纪,不只是我们中国,全球人口流动的趋势就是“城市化“,就连非洲也是如此,我们不过只比全球平均城市化率高出10%多一点。现在全球一半以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即使像日本这样经济停滞、老龄、少子的国家,也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的流动。
这不是“生活成本”的问题,这是工业化之后的必然趋势——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的问题。
至于“底层”民众这样的说词,显然“政治不正确”,他们在哪里生存更容易?农村还是城市?比我们更“两极分化“的南非”开普敦“、印度”孟买“和墨西哥城告诉我们,依然是城市!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老少三代六口人住在20多平米的工厂宿舍的日子,经常有农村亲戚来打地铺,拼着命想要城市户口,吃“商品粮”,那时城市人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那么差。文革之后知识青年也拼命回城,没有工作也回,因为“蹬三轮”也能养活自己,这就是城市独有的市场,农村怎么可能?
振兴美丽乡村当然也是对的,其实仔细考察下来,真正的扶贫,也是要把人从绝对分散的山区,适度聚集为小城镇,而不是相反。也只有这样,公共服务和配套的“成本—效益”才算得过账;也只有这样,乡村才真正能美丽起来。
城市的弹性在吸纳愈多的人口,城市的基础设施效应就愈显著;吸纳愈多的人口,市场就愈丰富、运行成本就愈低,甚至愈环保!
本文篇幅有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城市的胜利》。
比如房租贵的问题,为什么90年代,深圳人口涌入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当时“城中村”不断加高、“一户分租”源源不断地向租房子的年轻人提供房源。
比如“塞车拥堵”,不过是城市扩张时的各种“CBD”、“CLD”、“CGD”、“CTD”人为规划所导致;更有甚者,特别规定中心区、产业区就是不能居住,各种“不批”。
比如“生活成本”高和就业难的问题,摆个摊、办个照,弄个会所、住个临建,总之消防、卫生、税务,工商、一路卡、查、验。这成本能不高吗?就业能不难吗?
城市是个巨大的容器,首先是各类人等的容器,“低端人口”代表着城市的运营成本,他们的生存代表着城市的责任和先进性!
1、不解决楼宇(商业楼宇)空置,只顾开发新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本不应是一句口号,把城市当做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来对待,他就会有自愈能力,而且生机无限。